當不會玩的70年代生人成為孩子父母的時候,他們必須學會與孩子一起玩。讓陪伴孩子的時間變成有效率的時間是媽媽們必修的課。
典型不會玩
不會玩父母之缺少游戲精神
典型不會玩 講述人,幼兒園鄧老師
我們幼兒園前幾天組織了一次親子活動,由孩子家長和小班的孩子共同參加,我們設計了一個游戲叫做“搶尾巴”,就是把彩色的紙條扭在一起,做成紙繩,當作“尾巴”。我們請出10個小朋友和10個家長,每個家長背后系一個“尾巴”,給小朋友去搶,我們設計的獎勵原則是,抓到兩條“尾巴”的小朋友就可以拿獎品。
但游戲開始后,情況有點出乎意料,每個家長都不是全心投入游戲、躲閃不要讓小朋友抓住“尾巴”,而是先護住自己的“尾巴”給自己的孩子,然后又去幫孩子搶別的大人身上的“尾巴”。
第一組只有一個爸爸有游戲精神,沒有把“尾巴”留給自己的孩子,也只有一個小朋友手上有兩條“尾巴”,而這個大公無私的爸爸的孩子則一條也沒有。第二組大家都學乖了,最后每個小朋友都只有一條“尾巴”——從自己父母那里“搶”來的。
點評:父母沒有游戲精神,孩子就不能從游戲中得到真正的樂趣。鄧老師描述的現象是集體活動中常見的,不會玩的父母,怎么可以教得出會玩的孩子?賦予游戲太多意義的父母,可能就是讓孩子的游戲失去樂趣的人。
不會玩父母之缺少游戲創(chuàng)意 講述人,孩子媽媽孫女士
我覺得我媽媽是一個有游戲創(chuàng)意的人,她給孩子做了好多玩具,比如用繩子拖著汽水瓶子走,用兩個可樂罐做成天平,還有就是用硬紙板做成筆筒,孩子都很喜歡,而我就沒有這方面的能力。
我通常只有兩個辦法,一個是買玩具吸引孩子,一個是讓他學習來代替玩。通常情況下,新玩具只能吸引孩子十幾分鐘,而教孩子讀詩之類的所謂早教只能帶來孩子激烈的反抗。有時候搞不明白,為什么媽媽那邊一念什么“麥子黃、麥子香”之類的兒歌就把孩子吸引去了?孩子用手拖著一個嘩啦啦響的瓶子,比玩電動車還開心。
今年十一,我媽媽回老家去,孩子交給我7天,平時總是覺得沒有時間帶孩子,一旦時間多起來,忽然發(fā)現沒辦法填滿自己和孩子獨處的時間。自己想出來的游戲孩子都沒有興趣。以前總覺得媽媽帶孩子總是讓孩子“胡鬧”,等自己帶孩子才發(fā)現,就是孩子愿意“胡鬧”也不容易。
點評:我們有時候對孩子的玩存在偏見,尤其是老人帶孩子玩的時候,覺得孩子在浪費時間,是胡鬧,從而加以生硬的阻撓和制止。其實對孩子來說讀書、認字、寫字、畫畫不一定是“正事”,只有玩,才值得孩子們去追求。
玩家解碼
我們和孩子玩什么
父母們關心的0到6歲的孩子早教的話題,其實早就不是一個孩子如何學習的話題,而是要來討論孩子如何游戲。
武漢大學兒童發(fā)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教授提出“讓孩子的游戲更有效,孩子在游戲中學習”的觀點,并且提出在智力發(fā)展中要“左右開弓”,益智的游戲要“手眼配合”,這些觀念都讓在場的孩子家長們獲益匪淺。
陪玩要有效率
母子關系是任何人際關系都不能替代的。
大多數媽媽都認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,甚至有不少媽媽選擇做全職母親,放棄工作,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。專家也認為,如果單純從孩子教育的角度來說,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永遠也不嫌多。
但現在有另外一個問題值得關注,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工作的母親,陪伴孩子的時間是不是“有效率”的格外重要。多陪伴孩子不是要媽媽與孩子整天廝守在一起,而是發(fā)揮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。即使是不能全天陪伴孩子的母親,如果能夠讓親子時間高效率度過,那么孩子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(fā)展。
玩就是學習
大多數媽媽的問題是,應該讓孩子學什么,怎么學,從什么時候開始學。
而專家對這樣問題的答案很簡單,就是孩子不需要學習,所謂的學習對孩子來說也是游戲,學也是玩,玩也是學,與其考慮如何讓孩子學習,不如給孩子設計出適合他的游戲。
什么樣的游戲是適合孩子的游戲,有三個原則,一是要滿足孩子內在的獲得快樂的需要,一定要好玩。二是要滿足孩子獲得知識技能的需要,也就是要能夠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,求知欲也是孩子的本能。三是要滿足孩子的成就感。
同樣,為孩子設計或者選擇游戲,應該考慮游戲是否具有整體性,也就是能夠既鍛煉左腦,又鍛煉右腦;還要考慮游戲是否具有活動性,也就是要強調孩子的動手能力。另外還要注意游戲的有序性原則,也就是要尊重孩子由低向高發(fā)展技能的客觀情況。
早期教育要注意隨時玩,玩中學,不一定非要安排出特別的“學習時間”。
游戲體驗
專家為家長們設計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戲,這些游戲需要的道具都非常簡單,既可以是孩子在家里和爸爸媽媽玩,也可以組織幾個小朋友和家長一起玩,這些游戲的特點就是可以讓孩子左右開弓,手眼配合,全面發(fā)展。
游戲1:家長和孩子面對面站,練習拋球,家長左手拋,孩子右手接。交替練習。
目的:加強左手鍛煉??梢约訌娪夷X開發(fā),提高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。
游戲2:單腳前后跳。
目的:加強平衡。
游戲3: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。讓孩子左手握成拳頭,右手手掌攤平,一邊說“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”,兩只手交替動作。
目的:加強手的動作。
游戲4:一只手在大腿上摩擦,另外一只手握拳輕輕在另外的腿上敲打。兩只手同時動作。
目的:訓練一心二用,也是開發(fā)智力的好辦法。
游戲5:用小方塊塑料地板膠擺成一條彎曲的小路,蒙上孩子的眼睛,讓他聽著爸爸媽媽的指令走路,家長可以用“向前一格”、“向左一路”等口令指揮孩子。也可以先讓孩子記住地膠的位置,然后自己走。
目的:讓孩子形成方位觀察和記憶能力。
游戲6:畫一個圓,讓孩子在上面添加線條或者色塊,變成其他東西,比如餅干、太陽等等,變化越多越好。也可以讓孩子找出家里圓形的東西。除了圓形,也可以換其他形狀。
目的:發(fā)展孩子的形象思維能力。
游戲詞典
左右開弓
根據專家的研究成果顯示,人的左右腦分管不同的功能,左腦被稱作是“學術腦”,主要具有語言、邏輯、數學、順序、符號和分析等功能,在幼兒時期,通過訓練孩子背誦詩詞、學習生字、練習簡單數學等都能刺激孩子左腦的發(fā)育。右腦被稱作是“藝術腦”,主管韻律、節(jié)奏、圖畫、想像、情感、創(chuàng)造力等,舞蹈、畫畫以及讓孩子做簡單的設計都有助于右腦的開發(fā)。
好的游戲應該能夠同時鍛煉孩子的左右腦均衡發(fā)展。
手眼配合
有人說“孩子的智慧都集中在手指尖上”,手眼配合的游戲最適合開發(fā)孩子的智力。中國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動手能力差。
專家建議家長給孩子挑選玩具時,應該選擇拼接類的,可以鍛煉孩子的手。
一些傳統(tǒng)游戲,比如玩七巧板,最可以鍛煉手,也可以強化孩子的空間想像力。
最簡單的石頭、剪刀、布的游戲,也是左右腦都均衡訓練的游戲,比如做出什么手勢,這需要形象思維,至于如何通過做手勢來贏得比賽,則需要邏輯思維,這其實就是最典型的左右腦全面發(fā)展的游戲。
無效親子時間
如果有這樣的情況發(fā)生,你可能要警惕,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是“無效率”的。
“你自己先看一會電視吧,媽媽把今天的報紙翻一下?!?/P>
看電視是接受知識的一個渠道,但卻不是最好的,因為看電視完全是被動地接受知識。如果媽媽能夠參與孩子看電視的過程,而不是任由孩子歪在沙發(fā)上一小時接一小時地看電視,效果會更好。
正確的方法:媽媽陪孩子一起看電視,除了可以挑選節(jié)目、控制時間外,還可以針對電視的內容和他進行對話。
“你搭的積木真漂亮,再搭一個吧?!?/P>
孩子自己做游戲是學習的一個部分,但小孩子有時候會重復一些動作來“消磨時間”,細心觀察你會發(fā)現孩子有時候對游戲的興趣不大,是因為他們不能發(fā)現游戲新的亮點。
正確的方法:在孩子游戲的時候媽媽能夠稍稍參與,可能就會讓游戲變得不同,比如孩子可以按照說明書的圖案用積木搭出漂亮的房子,但如果媽媽能夠告訴他,還可以用木塊擺出一個椅子的形狀,就會開拓他的思路。父母的參與可以縮短孩子自己摸索的時間,他會在你的基礎上,發(fā)揮更大的創(chuàng)造力。
有了成年人的指導,孩子游戲的目的性會更強,效率也會更高。
媽媽提問
Q:外婆教的老兒歌已經過時了,怎么選擇兒歌呢?
A:很多媽媽反映沒有太多好的兒歌,專家認為,類似“小老鼠,上油臺”這類的兒歌仍舊是對孩子很有益的,因為孩子的兒歌最關鍵的是音韻要美,而這類傳統(tǒng)兒歌恰好具有這方面的優(yōu)勢。讀古詩也是為了讓孩子體會語言的美感,而不是為了讓他理解艱深的古代漢語。
新兒歌的選擇,音韻美仍舊是最關鍵的。
Q:我的3歲9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進行初級運算,學會了許多漢字,請問我們教孩子問題大不大,孩子會不會太辛苦?
A:在大人看來,孩子認字是學習,其實在他看來,這只是游戲而已。學齡前的孩子有自我保護的功能,是不會被學習“累壞的”,所以家長倒不用擔心孩子會太辛苦,因為如果孩子不愛學習了,他就會東張西望,換其他游戲,甚至呼呼大睡。家長要相信孩子的潛力很大。
至于教孩子學漢字,要注意識字重要,閱讀更重要,讓他通過閱讀來學習漢字效果更好。
Q:在給孩子講故事或者孩子自己閱讀過程中,他提的問題怎么處理?
A:基本原則是“大問大答,小問小答,不問不答”,也就是鼓勵孩子提問,對孩子問題的回答程度要適中,孩子沒有問題,家長也不必一定要為孩子講解。孩子可以在不理解的情況下閱讀。這樣的做法依據的早教理論就是孩子應該接受大量信息,這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基礎。
Q:給孩子聽什么音樂好呢?
A:在不少西方國家,音樂課是孩子的主課,早教效果最好的是古典音樂,睡前的半小時孩子處于淺睡狀態(tài),這時候聽音樂效果最理想。至于孩子做游戲的時候,也可以來點背景音樂。
Q:朋友的孩子會很快地把一句話倒過來說,專家都說這個孩子聰明。我們的孩子也想鍛煉一下智力,用不用練習這個項目?
A:家長不要扼殺孩子的發(fā)展個性,他有什么強項都可以發(fā)揮,如果有興趣,可以讓孩子練習,如果沒興趣,不能強迫孩子練,不如找他的“強項”。
Q:大人說話,小朋友插嘴好不好?
A:好,要讓他有“話語權”,感覺被尊重。
Q:5歲的孩子太反叛,怎么辦?
A:5歲到6歲、還有孩子十一二歲的時期,是孩子比較“反叛”的階段,除了有危險的行為要制止、有些原則要堅持以外,家長不必太在意?!?BR>
Q:孩子表現欲太強好不好?
A:好,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愛出風頭長大會吃虧,怕老師或領導不喜歡,其實不用擔心,表現欲強的孩子往往比較自信。在早教階段直到以后讀書,自信都能夠讓孩子更快接受知識,孩子的性格會不斷調整,家長不要壓抑孩子,人為塑造所謂“謙虛”的性格。
Q:兩歲的孩子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,為什么特別怕生?
A:孩子成長有多個階段,1歲半到兩歲之間是孩子開始尋求安全感的階段,所以可能會比小時候更要“怕生”,讓孩子早克服當然更好,但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融入到集體生活當中,而是要給他充分的“安全感”,讓他慢慢適應,家長要多給他提供集體活動的空間。
Q:幼兒園老師有時候會問孩子一些“腦筋急轉彎”之類的問題,這種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會不會讓孩子感到困惑?
A:不會,讓孩子知道問題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反而更好。